测量塑胶跑道厚度需结合国家标准要求、测量工具选择及操作规范,确保结果准确可靠。以下从测量方法分类、操作步骤、注意事项三方面详细说明:
根据是否破坏跑道结构,分为破坏性测量(取芯法)和非破坏性测量(超声波测厚法),实际应用中以破坏性测量为“金标准”(用于验收),非破坏性测量用于日常抽检。
方法 | 工具 | 适用场景 | 优缺点 |
---|---|---|---|
破坏性测量(取芯法) | 取芯器(直径50-100mm)、游标卡尺(精度0.02mm)、电子测厚仪(精度0.01mm) | 验收检测、仲裁检测 | 优点:直接测量实体厚度,结果最准确;缺点:破坏跑道,需修补。 |
非破坏性测量(超声波测厚法) | 超声波测厚仪(精度0.1mm)、耦合剂(如凡士林) | 日常巡检、快速抽检 | 优点:无损检测,效率高;缺点:受跑道表面平整度、材料密度影响,需校准。 |
(依据《合成材料跑道面层》GB/T 14833-2020、《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》GB 36246-2024)
数量要求:每200㎡至少1个点,总面积≤1000㎡时测5个点,>1000㎡时每增加1000㎡加测2个点;
分布规则:均匀分布在直道、弯道、缓冲区等区域,避开划线区(距线边缘≥50mm);
标记定位:用记号笔在测试点画“×”,直径≤10mm。
使用液压取芯器(钻头直径≥50mm)垂直钻入跑道,深度需穿透整个面层(含弹性层、底胶层);
取出芯样后,清理表面碎屑,检查芯样完整性(无分层、断裂),否则需重新取芯。
将芯样水平放置在测量台上,用游标卡尺或电子测厚仪测量芯样垂直高度(从基层到表面的总厚度);
每个芯样需测上、中、下3个位置(避免边缘误差),取平均值作为该点厚度;
记录数据时需标注测试点编号、位置及环境温度(影响材料热胀冷缩)。
清理孔内灰尘,用同型号塑胶材料(弹性层+面漆)填充,压实至与原表面平齐;
修补后需养护24小时(避免踩踏),确保与原跑道粘结牢固。
(适用于日常巡检,结果需与取芯法校准)
使用标准厚度块(如5mm、10mm)校准超声波测厚仪,确保误差≤0.1mm;
选择与跑道材料匹配的探头(如塑胶专用探头,频率5-10MHz)。
清洁测试点表面(无灰尘、水迹),涂抹耦合剂(凡士林或专用耦合液),确保探头与表面紧密接触(减少空气间隙导致的信号衰减)。
将探头垂直按压在测试点,仪器显示“稳定读数”后记录数值(通常需测3次取平均);
若读数波动>0.3mm,需检查表面平整度(打磨凸起或填补凹陷)后重新测量。
对比同位置的取芯法测量结果,计算修正系数(如超声波测值=取芯值×0.98),提高日常检测的准确性。
标准要求:新国标(GB 36246-2024)规定,中小学跑道总厚度≥13mm(不含渗水基础),专业比赛跑道≥13mm(田赛区≥10mm),需确保测量结果达标。
分层测量:若需区分弹性层与底胶层厚度(如争议检测),需将芯样纵向切割(用切片机),分别测量各层厚度(弹性层≥8mm,底胶层≥5mm)。
环境影响:测量应在温度15-30℃、相对湿度≤85%的条件下进行(避免材料热胀冷缩或吸潮导致误差)。
仪器校验:游标卡尺/超声波测厚仪需定期送计量机构校准(每年1次),确保精度符合要求。
破坏性取芯法是塑胶跑道厚度测量的“权威方法”,适用于验收和仲裁;超声波测厚法适合日常快速检测,但需与取芯法校准。测量时需严格遵循标准选点、规范操作,确保结果真实反映跑道质量,为运动安全和工程验收提供可靠依据。